這觀念不太對唷!糾正一下.....
1. 丞相、將領、諸侯,這三個是「官位」名稱。
2. 外戚是「皇親國戚」的種類,是與皇帝不同姓的親戚。
3. 宦官是「太監」( 只要是宦官,就是太監就對了 ) 。
所以,跟政治有關的是丞相、將領、諸侯。
外政的是軍事將領,內政的是諸侯,而丞相是內外皆管。
4. 外戚可以當丞相、將領、諸侯 ( 理論上是的 ) 。
5. 宦官要閹割,所以不可能由以上任何人當。
6. 宦官是奴隸階級,侍奉皇帝和皇親國戚的人,相當於「佣人」。
以下介紹一下,以釐清觀念......
【丞相】
1. 是一國的首臣,專門與皇帝討論政事,管理並執行全國政務,不論內政、外政,只要是「政治」、「國是」,丞相都必須負責跟皇帝討論。
2. 相當於行政院長、首相、閣揆、國務卿。
以企業來說,如果皇帝是董事長 / 理事長的話,丞相就相當於總經理 / 執行長。
以學校來說,如果皇帝是校長的話,丞相就相當於教務主任、學務主任、總務主任。
3. 別名宰相、相國。
4. 三省制的尚書令、中書令、侍中 ( 門下省 )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、清朝的軍機大臣,都是「丞相」或「同丞相級」。
5. 一朝的丞相可以有好幾個。
【外戚】
1. 顧名思義,「外」就是「不同姓的親戚」,凡是與皇帝「不同姓」的「親戚」全是外戚。
例如:唐朝皇帝姓李,皇室親戚裡只要不姓李的,全是外戚。
2. 與皇帝的「姻親關係」( 因「結婚」而變成的親戚 ) 就是外戚。
例如:皇帝的外公、外婆、舅公、舅婆、姨公、姨婆、舅舅、舅媽、姨丈、阿姨、岳父、岳母、表兄弟姊妹、表嫂、表姐夫、表妹婿、外甥、外甥女、女婿、媳婦、外孫、外孫女、外孫媳、外孫女婿、甥孫、甥孫女.....不勝枚舉。
【宦官】
1. 太監的正式名稱。只要是太監都是宦官,不分大小。
2. 大到有名的趙高、劉瑾、魏忠賢、鄭和、王承恩、李蓮英...都是宦官;
小到無名的小鄧子、小安子、小文子、小順子.....也都是宦官。
【將領】
1. 統帥軍隊的領導人都是將領。
2. 古代有分對外的護國軍隊 ( 對外戰爭 )、鎮守皇宮內的軍隊 ( 御林軍 ),他們的領導人都是將領,由皇帝管理。
3. 有些朝代還有地方軍 ( 鄉軍 ),主要負責地方上的製造業或其他事務 ( 類似現在的替代役 ),他們的領導人也是將領,由地方官管理。
【諸侯】
1. 「諸」是「各位」的意思,表示眾多。
「侯」才是這名詞的重點,是侯爵 ( 官位 )。
2. 封建制度下,京畿以外的小方國都是諸侯。例如春秋五霸、戰國七雄、漢朝七國、西晉八王。
3. 皇帝送給他一塊區域給他治理,他就是那個區域的王,那個區域就是他的國,他就是諸侯。
4. 通常諸侯是天子的「同姓親戚」:叔公、伯公、叔叔、伯伯、兄弟、堂兄弟、姪子、孫子、姪孫.......。
周朝的諸侯可以是功臣名將,可以是姻親外戚。漢朝禁止封異姓諸侯。
5. 春秋戰國時代的 OO 公、OO王,都是諸侯
例如:齊桓公、晉文公、秦穆公、楚莊王、吳王夫差、越王勾踐、燕昭王、韓烈侯、趙武靈王、魏文侯、秦王政.......都是諸侯。
小觀念:
外戚和宦官是最容易接觸政治而竊權、篡位的人,所以皇帝最忌諱由外戚、宦官來管政事,為什麼呢?
1. 外戚竊權
皇帝寵幸皇后或嬪妃,只要她們撒個嬌,說:
「皇上,您不愛我了嗎?」
「愛呀!妳是朕最愛的女人。」
「才怪,人家爹爹只是個小小地方官,您都不封他大一點的官,還說愛我?再說,我爹爹也是您的岳父,您也不照顧一下?」
「嗯...好,這是一定要的啦!那朕,就封他荊州刺史吧!」
「太小了啦!自從我進宮當了您的妃子,已經好幾年都不見我爹爹了,不如您把他封個宰相什麼的,他就每天都會進宮,時常在您身邊商討政事了,我就時常可以見到爹爹了,您說好不好嘛?」
「好,好,好,就依妳,朕就封他做宰相就是了!」
「還有,還有,我哥哥他.......」
於是,皇帝就有可能封她們的爸爸、兄弟當國家重要的官位,離國家政要、機密也就愈清楚,那麼,她們也就很容易趁皇帝不注意之下,謀朝篡位。
2. 宦官亂政
太監是伺候皇帝的佣人,也是皇帝最信任的人。皇帝累了,常會說:
「小李子,朕累了,這些奏摺,你幫朕批閱一下吧!」
「可是.....奴才只是個下人,怎能代替皇上您批閱呢?」
「朕信得過你,你平常也在朕身邊經歷了不少國家大事,看也看多了,聽也聽多了,你可以的啦!」
於是,皇帝就有可能把政務交給太監處理,太監們離國家政要、機密也就愈清楚,那麼,他們遇常幫皇上處理政務,皇上也就愈偷懶了,於是也就很容易趁皇帝不注意之下,胡搞瞎搞,甚至謀朝篡位。
不清楚的地方,歡迎再問囉!
歷史這科,如果弄懂了「基本概念」,就很容易讀了,而且讀過也不會忘記的。
- Aug 29 Thu 2013 00:31
區分---丞相.外戚.宦官.將領.諸侯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