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愛的版主您好! 

秋水仙為您解答如下:

排灣族相關資料???? 

1.排灣族的基本資料 例如:社會文化、生活領域等  

社會文化
排灣族最引人注目的是華麗的服飾。 除此之外,有嚴格的階級制度,大致分為頭目、貴族、勇士、平民四個階級。
階級觀念不僅表現在財產和婚姻上,連姓名的取用都依階級的不同而有一定的範圍。
一個排灣族人只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可以判斷他的階級。頭目及貴族也享有裝飾上的特權,例如百步蛇的條紋、雄鷹羽毛、琉璃珠...等。
階級制度為世代所承襲,排灣族為兩性平等的社會,家族的財產、權利由長嗣繼承,其於兄弟���妹於結婚後搬出本家,另立家屋、家名。

生活領域
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,北起大武山地,南達恆春,西自隘寮,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。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;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(北排灣族)
、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(南排灣族)、paqaroqaro群(東部排灣)。
依據現行的行政區域劃分,排灣族分布在屏東和台東的12個鄉和台東市一個里,分別是:屏東縣的三地門、瑪家、泰武、來義、春日、獅子、牡丹和滿州八個鄉,台東縣的金峰、達仁、大武、太麻里四個鄉,以及台東市的新園里,其中以屏東來義鄉分布最多排灣族人。總人口數約八萬七千多人。

2.排灣族的歌唱形式與內容
排灣族的青年男女,到達18~20歲可以結婚的年齡時,都可以從事公開交際活動,利用舞會,或藉口拜訪,以求達到尋找對象的目的。 對於待嫁閨中的少女而言,舞會是展露自己才貌的機會,會裝扮整齊,容顏華麗地參加,她們邊跳變唱自己拿首的歌曲,以期吸引異性。
在舞會中,以結婚的少婦一定要加戴一副耳環,以表明自己是已婚的身分,以免誤被青年男士追求。 

3.排灣族的歌舞相關資料
舞會開始,大家圍繞成圓圈,手牽著手,邊唱邊跳。
如果男性發現自己喜歡的對象時,便會趨前要求加入少女旁邊共舞。
若少女鬆手,准許其加入身邊,表示對其印象不錯;反之,堅不放手,則表示拒絕。

4.排灣族的儀式及其音樂
(1) 收穫祭(Masalut):
排灣語的意思是「過一個年、跨越、超過」之意。目前許多的村落誤解為豐年祭。其本意是感謝神靈的眷顧,給神過年之意。並做為一個年度的終止或開始的分界。
主要是由祭師主持祭儀,並將收穫的小米入倉,選播種用的小米,吃新米等活動。目前大部份改為康樂性的活動如歌謠比賽、負重比賽、射箭比賽…等表演性的節目。
(2) 人神盟約祭(Maleveq):  

五年祭只存在布曹爾群,目前舉行五年祭的村落只有來義鄉的古樓、文樂、望嘉,春日鄉的力里、七佳、歸崇、南和以及台東的土板。
五年祭是排灣族的宇宙觀、宗教觀及社會組織的具體表現。
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,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,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,因此又稱為「五年祭」。
目前古樓和土板的五年祭都以10月25日為最高潮,也在這天舉行刺球儀式。 



5.排灣族的器樂相關資料

口弓琴
排灣族用竹片和絲線做成口弓琴。口弓琴主要是臺灣南部的布農族及排灣族人所使用的樂器。口弓琴的把長約二尺,以寬約二、三公分的竹子削成弓,再繫上琴絃於竹弓之兩端。演奏時上端在嘴上並用雙唇輕輕含住竹弓,以口腔作為共鳴箱,左手則握住下端以支撐口弓琴,用拇指及食指按絃以調整音調,再以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在絃的中央彈奏。

口簧琴
排灣族的口簧琴琴臺長約三寸,寬約三、四公分,將竹片削薄,中央鑽細長的孔,孔的右端固定黃銅薄片,並於竹片的左右兩端皆綁著繩子。用左手將琴臺的凸面往嘴邊靠攏,再以右手拉動繩子,使簧片的振動經由口腔的共鳴而發出聲音。口簧琴的用途非常廣,可藉此一樂器發聲替代語言進行交談,尤其於年輕男女追求異性時,常以口簧琴傳達心意。

鼻笛
排灣族的音樂中有一特殊的樂器,即鼻笛。笛子非但少以鼻子吹奏,世界上可以吹奏鼻笛的人或族群更是少有。而在臺灣就有排灣及魯凱兩族可以找到吹奏者。

口笛
口笛一般以五孔最多,但從兩孔到八孔的也有。口笛也可分為單管及雙管兩種形式。口笛過去在臺灣的原住民族中普遍被使用,用來祭敵人的人頭,或在打獵時引誘獵物,現在則用在聚會等娛樂中。  

 

 
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wendo35 的頭像
    gwendo35

    gwendo35

    gwendo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